刷脸这个词语对大家想必都不再陌生了,越来越「看脸」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发展,接下来,垦鑫达带您进一步更加深入的了解刷脸技术。
人物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代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相貌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技术的最大特征是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採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视网膜识别、骨骼识别、心跳识别等都属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是随着光电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可以快捷、精准、卫生地进行身份认定;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使做了整容手术,该技术也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原来的你」。人脸识别系统在世界上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随着生物识别产业的快速发展,「看脸」时代开始来临。去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德国汉诺瓦举行的CeBIT(汉诺瓦IT博览会)大会上演示了公司最新的研究方向:通过脸部识别技术来实现安全支付,即人脸识别技术。在现场,马云还「刷」自己的脸给嘉宾买了一套邮票。在不久前举办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刷脸支付已经成为了显示。用户只需要支付宝扫一下二维码,再到收银台前刷个脸,就能成功购买一件商品。在此之前,银行也推出了刷脸购物体验。通过在机器上完成使用者的人脸信息採集及身份验证后,用户就完成了人脸註册环节。后续购物时仅需通过使用者的「一张笑脸」,即可绑定帐户完成支付,从而实现刷脸购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刷脸真的安全吗?
近年来,刷脸这个听起来颇为玄幻的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大众人民的生活中,尤其在金融界应用更为广泛。刷脸开户、刷脸转帐、刷脸支付等技术频频出现。相比于数字密码,生物识别具有唯一、稳定和难以复制的特点,能有效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减少密码泄露的风险。但是,刷脸真的安全吗?
有人认为生物特征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很安全,毕竟手指、眼睛和脑袋都是带不走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太可能像电影里那样一刀砍下来血淋淋的拎着去冒充身份。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这些信息被扫描之后数位化,就可以复制了。而且就算经过加密,一旦大规模应用开来,无论是本地缓存还是网际网路传输,或是分布于各家支付机构的伺服器上,很难保证没有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疏漏。一旦信息被人盗走,生物特征的另一个属性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安全隐患:它是不可更改的。
刷脸本身的不便携性质和易变性,刷脸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密钥携带便携。但是假如你可以设想一种情况,如果有一天你脸部受损了,包纱布,这时候反而会增加麻烦。又比如假如刷脸支付了,一个人化妆和不化妆容貌相差之大连身边人都不一定能分别。普通密码,不论长短,必须不能变化一位,否则就会出错,但是没人保证今天自己的脸和昨天的一样,包括变胖了,变瘦了,受伤了,有黑眼圈了,精神状态不好了所以表情苦逼了,所以刷脸为了能够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容错,这也是未来刷脸技术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步,垦鑫达觉得脸部识别极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普遍应用于各领域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其技术尚未成熟以及安全性不够,还是显得不太靠谱。想要真正实现普及,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过程。但不管怎么样,总体上来说,生物识别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化和需求,生物识别技术与网际网路、物联网的交集将成为各行业的着力点。当前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应用上难免会出现一干问题。也许今后的生物识别技术将向多元化交错发展,取长补短,而生物识别技术的市场前景,仍然值得人们瞩目。
原文来自:?id=82